2
栏目分类
热点资讯
奥多姆称订购像科勒卡戴珊的性爱硅胶娃娃是为组建后宫!
近日,前湖人球星奥多姆购买了一个外部形象与奥多姆前妻科勒卡戴珊非常相似的性爱娃娃引发热议,而这个举动令外界纷纷咋舌,对此奥多姆表示:“我需要心理健康”! 奥多姆...
新闻动态 你的位置:大发app唯一官网APP推荐 > 新闻动态 > 乌干达,一个去了就不想离开的国家,当地人都会叫你老板
乌干达,一个去了就不想离开的国家,当地人都会叫你老板 发布日期:2025-07-06 04:40    点击次数:70

第一次听说乌干达,是在一份合同的最下方,那里写着“项目地:乌干达,坎帕拉”。

公司派我去援建一个能源工程,给出的待遇很诱人:月薪两万五,住宿全包,来回机票另算。

看着这串数字,我没多想,签了字。

签完的那一刻我才意识到,我要去非洲了,去那个地图上绿色斑斓、网络上却满是泥土、疟疾、小偷跟战争标签的地方。

可当我真正踏上乌干达,那些贴在脑海里的偏见,开始一层层剥落。

1.第一眼的乌干达,是混乱,也是秩序

一下飞机,迎接我的是一台颤颤巍巍的日产老车。

车窗是坏的,轮胎斑驳,挂着一串风干的塑料花。

司机是个笑容明亮的乌干达小伙,一见面就用满口蹩脚但热情的中文喊我:“老板!”

从机场到市区的路况,比我预期还要糟糕。

泥泞起伏,汽车像在跳探戈,我差点在车里磕掉一颗门牙。

可司机一点都不慌,他甚至单手开车,另一只手还在哼着什么调子。

他说:“兄弟,在这里,谁有车谁就是老板。”

那天傍晚,我在坎帕拉郊区住进一间简陋的宾馆。

房间只有一张铁皮床、一盏裸灯泡和一个可以听见马路噪音的窗户。

可前台姑娘用带着光亮的眼神看着我,说:“Welcome, Boss.”

就这句“Boss”,让我突然觉得,陌生的土地也能变得柔软。

2.他们不富有,却并不匮乏

乌干达人的生活不富裕。

全国人均年收入不到中国一个三线城市月薪。

但贫穷并没有剥夺他们的笑容。

我常在施工现场对面的小卖部买水,店主是个中年男人,衣着破旧却总是干净整齐。

他每次找钱都要反复数三遍,小心翼翼,就好像是每一张纸币都值一顿全家的晚饭。

有一次,我看他把零钱塞进一个铁盒子,又取出一小撮零钱递给小女孩。

他说:“给她的,是明天上学的车费。”

那一瞬间,我看见一种截然不同的财富观:你可能一无所有,但你还愿意为明天准备零钱。

乌干达超市里的物价在我们眼中“低得惊人”。

一百块人民币可以买到整套床品、一个烧水壶,外加几大包厕纸。

但我很快意识到,那不是便宜,那是我们在对比不同系统下的物价幻觉。

对于当地人来说,五块钱的面包也是“奢侈的午餐”。

3.这里的街头,有“文明的慢”

我住处旁有一个公共市场,每到黄昏就会热闹起来。

妇女们在木棚下卖香蕉、红薯和小鱼干;

孩子们光脚奔跑,追着破旧轮胎;

男人们三五成群,靠在电线杆旁,用瓶子喝不明液体。

我刚开始总担心治安问题。

可后来,我发现根本没什么偷盗。

门口小卖部用一把小挂锁锁住铁门,挂得松松垮垮,夜里依旧无人问津。

我甚至在树上看到有人把自行车锁了两天,依旧完好。

他们似乎没有“财产焦虑”。

他们的文明,是一种基于节制和信任的“慢文化”。

在城市里跑步的青年、傍晚湖边吹风的情侣、街边用水桶洗衣服的大妈,都有一种让我无法言说的“稳定感”。

4.工作,不是“向上流”,是活着的方式

在乌干达工地干活的工人,很少“努力”。

他们会在上午十点准时去吃饭,不等你吆喝;

太阳晒得厉害,他们就停下来,聚在阴凉下聊天,有时直接睡午觉。

我一开始无法理解:项目工期紧,他们为何如此“慢条斯理”?

后来,一个乌干达小伙悄悄告诉我:“老板,我们努力工作也还是四五百块一个月,不如活得舒服点。”

他们不是懒,而是认清了命运的范围。

他们知道,就算是拼尽全力,也不会改变社会结构。

于是,他们选择做一个温和的生活者,而非激烈的追逐者。

工地上,一个叫Paul的年轻人,英语说得很好。

他曾想考大学,但没钱。

他现在负责给混凝土搅拌加水,每天都唱歌,一边唱一边干活。

他说,他不怨世界,因为“上帝给了他嗓子”。

5.医院,是文明的边界,也是绝望的镜子

一次感冒让我真正见识了乌干达的医疗。

我坐了近两个小时的车,花了将近80元人民币才到医院。

那是个单层砖楼建筑,铁皮屋顶下面人满为患,走廊上坐满等待的人,空气中飘散着一股潮湿跟消毒水混合的味道。

我排了一个多小时的队,才见到医生。

他没有听诊器,问我:“有没有发烧?有没有咳嗽?喉咙疼吗?”

然后开了三种药,收了我差不多一百块的现金。

那天晚上我发烧到38度,在床上躺了整整一天。

第二天,一位工地的本地司机带来了他家里自制的姜汁饮料,说对感冒很有效。

他说他爷爷就是草药师。

我喝完后真的退了烧。

于是我意识到,乌干达的医疗不是体系,而是靠“经验、信仰和亲情”维持的。

这些在我们的语境里,或许叫做“非正规”。

6.一夫多妻,家庭观和责任感的裂缝

乌干达的家庭情况是我难以理解的一部分。

法律允许一夫多妻,且这种制度在农村很普遍。

村里的男人常常有三个、四个老婆,十几个孩子。

这可不是“富有”的标志,而是贫困下的结构失衡。

一位工地翻译说:“很多男人根本不养家,只要老婆生得多,就觉得自己‘有面’。”

女人们大多默默承受,不是因为顺从,而是因为无处可逃。

工地上某个黑人工人,每到发薪日,就立刻冲进小酒馆,花光所有的钱。

问他为什么不存着点,他笑着说:“反正存不住,也许明天就没命。”

他们不是不想活得更好,只是他们习惯了“眼下”,而“未来”是个太远的词。

写在最后:贫穷的风景,富足的天空

乌干达的风景,让我无法抗拒。

每天上工前,我会站在丘陵上看日出。

天空像泼墨,阳光从山脊滑下,维多利亚湖面泛着碎银。

远处的村庄冒着炊烟,孩子们扛着书包走向破旧的教堂学校。

有一次,我去了默奇森国家公园。

看到了成群的大象、长颈鹿,还有一只倔强的小狮子,它独自躺在草原中间,任风吹动毛发。

导游说,它刚失去母亲,但它还会活下去。

我坐在吉普车后座,看着它,突然觉得那就是乌干达,被世界遗忘,但仍倔强地站着。